句子控

美好句子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当前位置:

句子控

作品

《湮没的辉煌》
共收录11条的句子
作者:夏坚勇
简介:地理与历史的紧密相连,历史与人性的缠绕不休。格局宏大,文辞畅美。阅读与收藏的散文精品。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书中推崇夏坚勇的历史文化散文的气度和见识,表示认同。 在这系列的散文作品里,读者可以通过感性的文字,跟随作者以另一种眼光重读历史,阅读在苍茫历史中的一个个鲜活而丰富的人,了解个体创造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又深刻体味到历史的无可奈何和人生命运的难以言喻。

  • 01.
    孤独是一座祭坛,几乎所有的伟人和思想者都是要走上这座祭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生命的造型就是一群力图走出孤独的羁旅者。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2.
    我一直认为,如果要在明末清初的铁血舞台上推举出几个慷慨赴死的大忠臣,大凡有点历史知识的都能随口说出几个来;但如果要推举的是集忠臣良将于一身的人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而阎应元便可以算是一个。偏偏历史对他一直吝啬得很,虽然中华英烈灿若繁星,这位小小的典史却一直只能出现在江阴的地方志上。这种遗之青史的不公平,常使我扼腕叹息。 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叹息也没用,且到小石湾找阎典史去。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3.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好多王朝来说,南京可不是一处"吉宅",这里演惯了凄婉动人的亡国悲剧,一个个短命的王朝在这里最后落下收场的帷幕,一队队"面缚舆榇"的末代君臣从这里的宫门鱼贯而出。本来,明王朝已经曲终人散了,可偏偏还要到这里来续上一段不绝如缕的尾声。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4.
    其实也无需深思,归根结底,恐怕还是两人生前的地位使然。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书,而阎应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史。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大人物能以气节自许,便相当难能可贵,而小人物则合当提着脑袋去冲杀。阎应元站在江阴城头上回答清将刘良佐的劝降时,有一句地道的大白话:"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阎应元是个粗人,他不会故作惊人之语,但这句大白话却石破天惊地撩开了历史的面纱:太平盛世,天下是达官贵人的天下,可到了国将不国的时候,天下便成老百姓的了。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5.
    一个小小的典史,按今天的说法,最多不过相当于一个正科级的县公安局长。在那个民族危亡之秋,率义民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使满清铁骑连折三王十八将,死75000余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百姓幸存者仅老幼53口。如此石破天惊的壮举,在黯淡而柔靡的晚明夕照图中,无疑是最富于力度和光彩的一笔。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6.
    一个王朝走到了尽头,其收场的一幕总少不了一些可怜兮兮的悲剧情节。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7.
    回顾宋代的历史总有一种压抑感,那是个委顿赢弱的时代。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在其定鼎初期总是生龙活虎的,但宋王朝却是个例外,它几乎从一开始就病恹恹的打不起精神。小时候看演义小说,最让人掩卷垂泪的是《杨家将》和《岳传》;而最让人扬眉吐气的则是《水浒》和《七侠五义》。这几部小说的背景都是宋代,前者以民族纷争为背景,歌颂的是悲剧英雄;后者以社会世相为经纬,褒扬的是侠义英雄。遍地"英雄"下夕烟,虽然很热闹,却不是什么盛世气象。现在想起来,一个专门用悲剧英雄和侠义英雄来表现的时代,实在是因为本身没有喜剧,也没有正义的缘故。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8.
    洪秀全是到南京来当皇帝的,站在这里,他看到的只有江南一隅的富庶繁华和城高池深,所谓经营八表以取天下的念头已经相当淡薄了。因此,他下令把新建的天王府深深地藏进京城的腹地,这样,他在金銮殿里可以清静些。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09.
    "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是每一个中国男人所向往的,"才子佳人"到如今仍是最令人心动的词。我们每每看到这四个字,当会产生无限的遐想,会联想到唐伯虎和秋香,想到相马相如和卓文君,还会想到苏小小,想到李师师,想到陈圆圆……身伴佳丽,身居佳景,红袖添香,琴瑟和鸣,那是怎样一种景致啊!于是,思绪飞扬的我,突然想到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辟疆与秦淮佳丽陈圆圆、董小宛的恋情故事,心生无限感慨。我们已无法想象水明楼里的董小宛轻移莲步,月华弄影的情景,无法领略她与冒大公子细语喃喃的情韵了,也听不到她幽幽的琴声,只是当我们追思他们那风流旖旎的故事,总会牵起绵绵思絮。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10.
    平心而论,史可法不是军事家,这位崇祯元年的进士,其实只是个文弱的儒生。儒家历来信奉的是"修、齐、治、平"之道,这中间,"修身"是第一位的。史可法个人的品德修养毋庸置疑,一个颇有说服力的例证是,他年过四十而无子,妻子劝他纳妾,可法叹息道:"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终于不纳。这样洁身自好的君子,在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中相当难能可贵。若是太平岁月,让这样的人经纶国事自然没有问题,但偏偏他又生逢乱世,要让他去督师征伐,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在浩浩狼烟和刀光铁血面前,他那点孱弱的文化人格只能归结于灭寂和苍凉,归结于一场酸楚的祭奠和无可奈何的悲剧性体验。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 11.
    近代的文化人看南京,常常会不自觉地带着唐宋士大夫的目光,眼界所及,无非六朝金粉,一如刘禹锡和韦庄诗中的衰飒之景,似乎这里从来不曾有过一个赫赫扬扬的明王朝。他们徘徊在明代的街巷里寻找王谢子弟华贵的流风,拨开洪武朝的残砖碎瓦搜求《玉树后庭花》柔婉的余韵。其实,他们只要一回首,明代的城墙便横亘在不远处的山影下,那是举世瞩目的大古董,一点也不虚妄的。作为一座城市,南京最值得夸耀的恰恰是在明代,它的都市格局也是明洪武朝大规模建设的结果。因此,近代人看到的南京,实际上是一座明城,在这里访古探胜,亦很难走出朱明王朝那幽深阔大的背影。
    —— 夏坚勇《湮没的辉煌》

点击下载 句子控App ,查看更多好句

图标

作者

简介:夏坚勇,江苏海安人。1976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作家班。历任农民、通讯员、教师,江阴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江阴市政协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吹皱一池春水》、《巴黎女士》等。 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出版、上演、拍摄)大型剧本10部(其中话剧6部、电影2部、锡剧2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30多篇、散文专著3部,总字数达200多万字。1989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话剧剧本《金粉残阳》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1996年,系列文化散文《湮没的辉煌》出版,4次再版,发行10余万册,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首届鲁迅文学奖和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长篇文化大散文《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出版,该书先后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其早期的小说和剧作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气息,被认为是“变革时期的乡村编年史和风俗画”,后期的散文创作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意识见长,是国内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现为江阴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

下载句子控App

随时随地发现好句